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投稿方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数据库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栏目设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刊物宗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征稿要[10/06]
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“当年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玉米地。”张治军对基地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感情。 传递科研精神,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纳米材料研究 ■记者
“当年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玉米地。”张治军对基地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感情。
传递科研精神,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纳米材料研究
■记者手记
2005年,张治军又带领团队建设了拥有2000升反应设备的中等放大实验平台。前几年,平台需要小批量的生产能力,张治军决定建设工程验证实验平台。为了解决资金难题,他把团队获得的数百万元技术成果转让奖金,全部投入其中。
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”张治军介绍,因为具有润滑性能的纳米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材料放入润滑油中,极易团聚成大颗粒并沉淀下来,难以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使用。张治军尝试用化学方法合成纳米颗粒,在颗粒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,用油溶性化合物包覆在纳米颗粒表面,从而让这些颗粒在润滑油中稳定分散。纳米颗粒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抗磨性能,并具有磨损自我修复功能。
率先研究纳米润滑材料,找到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方法
“一切从零开始,从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开始!”没有办公场所,张治军就带着团队在附近租用一个废弃的校园。“搭建初级放大实验平台时,我们自己搅拌水泥,打预制板,砌平台,在教室里搭建出一套虽简易但单元齐全的50升放大实验装置;一边做实验,一边监理基地厂房的建设。”
如今的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实验设施完备,设置了三级实验平台。初级放大实验平台,利用最小的工业化设备,考察纳米材料是否能实现实验室的工艺过程;中等放大实验平台,用于掌握纳米材料生产的放大效应,以便为企业提供批量化产品;工程验证实验平台,可有效规避企业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风险,为创新技术的推广保驾护航。
凭着对事业的执着,20多年来,张治军带领团队逐步建成国内先进的纳米材料集成创新实验平台,形成了“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”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。目前,中试基地拥有的80多项授权专利,已有35项实现了成果转化。2019年,河南大学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联合共建的“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”在太行山下拔地而起。
在张治军的办公室,一直挂着老师党鸿辛院士的照片,“他们那一代人对科研的执着精神,一直激励着我”。带着老师的叮嘱,张治军笃定前行。
办公桌上几个培养皿里,装着白色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。记者拿起培养皿,轻轻摇动,只见细小的粉体转瞬化作流体,在培养皿内壁上流动。“你看,纳米材料很有趣,球形二氧化硅经过改性,就像流体一样丝滑,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。”张治军说。
文章来源:《工程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gc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14/9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