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投稿方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数据库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栏目设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刊物宗[10/06]
- · 《工程科学学报》征稿要[10/06]
《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》正式出版:在古老迷雾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天亮了两次的那天,与武王克商的那年 1997年,徐良高带领的考古团队,在丰镐遗址发掘了一个编号为97SCMT1的探方,位于这个探方底层的编号为H18的灰坑,所属时代正处于文王迁丰到武
天亮了两次的那天,与武王克商的那年
1997年,徐良高带领的考古团队,在丰镐遗址发掘了一个编号为97SCMT1的探方,位于这个探方底层的编号为H18的灰坑,所属时代正处于文王迁丰到武王克商的大致范围内,坑内出土了大量木炭、兽骨和炭化小米等适合碳14测年的遗物。
肆
永远都会存在?但我们提供了最优解
西周:公元前1046年~公元前771年
在他看来,这一工程最重要的意义,除了其最终得出的结论,更在于其过程。“对于历史年代学研究来说,无论是史料的收集、梳理,新学科、新史料、新方法的拓展、发掘与创新,还是最终成果的整合研究,‘夏商周断代工程'都可谓是集大成者,是多学科整合研究历史问题的经典实践,提升了研究历史年代的精度,是历史年代学最新研究思路、史料、方法与成果的体现。”
争议:
光阴带走了他们的青春,留下了累累硕果和不会停歇的争议。面对诸多质疑和疑问,李伯谦坦言:“争论永远都会存在,甚至会更加激烈,有争议很正常,我相信每一次争论都会推动学科发展,争论不休、前进不止。”
徐良高说,因为古人对更久远时代的记录,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与历法知识甚至思想观念,不可能精准如今。“就以我们认为应该最客观的天象记录为例,因为古人讲究‘天人感应',信奉星象变化寓意着上天对统治者的预警,特定天象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,因此很多天象记录未必是完全真实准确的。”
当年在丰镐遗址所取得的重要发现,尤其令徐良高感到欣慰。“这个发掘和发现区分了西周和先周文化,确定了先周考古学文化的标准,解决了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问题,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,可以说是超出预期,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目标。”
三、商代前期,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。
古埃及文明史这一完整的编年数据,引起了宋健的思考:我们能否也建立起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古史编年呢?
工程将突破的希望转向新兴起的考古学和碳14测年技术。
因此,在上述四大目标里,关于西周列王在位时间的研究,也是内容最丰富的。专家们并非“白手起家”,至少有七个可靠的“支点”可以作为有力参照,它们大多是一件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,或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——这意味着一个相对准确的年份有可能被界定。
通过一系列测年和研究工作,专家们将武王克商年的范围缩小到公元前1060年~公元前995年之间。随后又经过对天文史料的研究和青铜器铭文的反复解读,得出了三个可能的年份:公元前1046年、公元前1044年和公元前1027年。
无独有偶:1997年3月9日,我国境内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。日食发生时,新疆北部刚好是天亮之际,日全食发生后天色转黑,几分钟后结束,天色再次放亮。各地的情况与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完全一致,用实际情况印证了“天再旦”为日全食的记录是可信的。
最后,让我们记住下面这三行“简单”的年代数字。每一行数字的背后,都深藏着200多位专家20多年的努力与心血。
包括对出土青铜器铭文上的相关记载,也不可尽信,因为文字出于人手,人的记忆和理解会有偏差。而西周时期的历法与后世完全不同,金文中纪录日期的用词更是古奥,对它们的理解分歧甚大,这一切都是笼罩在武王克商之年上的“重重迷雾”。
1995年,宋健邀请了李学勤、李伯谦等著名考古学者座谈,讨论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能性。1996年,国家“九五”重大科研项目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全面启动。
焦点:
众所周知,夏商周三代,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、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。因此,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,对古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周文王迁丰,武王都镐,丰镐是西周都城所在之地。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的西南郊,由丰京和镐京两部分组成,这里如有重大发现,对于推断武王克商之年,意义不言而喻。
?
商:公元前1600年~公元前1046年
贰
在新书发布会上,已85岁高龄的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?首席科学家、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感慨万千,用“酸甜苦辣”来形容这一工程带给大家的历练与感受。
叁
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,是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。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所能依据的材料情况不一样,因此对其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精度要求也不一样。
文章来源:《工程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gc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8/881.html